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史
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历史沿革可追溯至1955年,其前身是北京市第五肉类联合加工厂。2019年9月,首农食品集团以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对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实施吸收式重组,成立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有肉食品企业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洗礼,见证了国有肉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从统到分、由分到合,由高峰到低谷再创辉煌的巨大变化和变革历程,也从一个层面映衬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历经挫折、坎坷,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过程。
计划供应独占鳌头
在我国漫长的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市食品公司一直承担着北京市民的肉食品供应任务,公司拥有北京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北京市第二肉类联合加工厂、北京市第三肉类联合加工厂、北京市第四肉类联合加工厂、北京市第五肉类联合加工厂等五个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及三个熟肉制品加工企业,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等三个大型冷库,当时年屠宰量250万头,日屠宰量高达10000头,年销售量13.5万头,熟肉制品年产量2万吨,品牌达150个,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几乎覆盖了北京市市区及郊区整个副产品销售网点,产品出口原苏联等国家。此外,近10万吨的冷藏储存能力,承担着国家、地方两级猪肉储备任务,年吞吐量达36万吨。在熟肉制品加工方面,当时先后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熟肉制品生产线和工艺技术,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繁荣北京市的肉食品市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做出过突出贡献。
市场放开陷入困境
1992年12月,北京市肉食品市场全面放开经营,屠宰行业真正由此步入市场经济。肉类屠宰加工由“一把刀”变成“多把刀”,使原有生猪货源收购渠道不畅和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重复建设,至1999年,全市肉食品加工企业已形成发展到了56条“小龙”,造成肉食品加工市场和销售市场十分混乱、无序,加上企业自身在职能、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使我们企业生猪屠宰量极剧下滑到冰点,企业年年亏损,职工生活无保障,企业到了倒闭的边沿,欠猪款、欠利息、欠维修费、欠职工工资,没有不欠的,大家心情沉闷,企业生产经营一度跌入从未有过的低谷。
扭亏脱困筑牢根基
面对企业生产经营跌入低谷,经济效益大幅下滑,我们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1996年初,为规范北京屠宰市场,保证百姓食肉安全,市政府开展了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同年北京市第五肉联厂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市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由于当时市场执法力度不够,基本未能达到定点屠宰的预期目的,“多把刀”仍困扰着国营企业的“一把刀”,企业处于跌宕起伏状态,生产经营形势未得到明显改善。至1999年底,企业生产形势降到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企业被政府列入为全市 191家“动态”和“静态”管理单位的“黑名单”,并责令限期扭亏,否则随时将退市销号。2000年初,为扭转生产经营被动局面,原主管机关北京市食品公司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领导班子本着先治坡后治窝的思路,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保“饭碗”、求生存。
当年在企业严重亏损、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借款筹集收购资金,使生猪屠宰量由每天二、三十头增加到了500多头,屠宰量上来了,市场开始启动了。职工可以按时开工资了,不仅如此,周六日加班还可以拿到久违的加班费,大家的心立刻聚在了一起,最关键的一点是:职工看到企业有希望了。生产运转起来了,可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较大,为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检验员工对新班子的信任程度,决定在厂内集资。仅用四、五天时间,全厂职工集资214万元,解决了当时企业的燃眉之急。如今由于我们坚持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一切以市场为中心,驾驭了市场的主动权,为企业全面快速发展筑牢了根基。
调整发展谱新篇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公司党委从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提出了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三型、两化、一强”的企业奋斗目标,并在这个目标指导下,我们结合主业发展态势,紧密围绕肉类行业做文章、上项目,将肉类加工这个传统行业不断做精、做细、做强。至2002年,企业屠宰生猪达到22.6万头,创出了肉食品市场放开后的最高屠宰量,其中北京市第五肉联厂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屠宰生猪30.6万头、38.2万头和77.8万头,实现了“三年迈了三大步”。2005年8月,按照集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为把“大红门”肉类品牌做大做强,发挥优势作用,二商集团对肉类板块进行了重组、整合,将怀柔肉联厂划归第五肉联厂直接管理,于2006年集团投资1.2亿元对第五肉联厂进行了原厂址改造。从荷兰引进了全套班产3000头生猪屠宰线,从韩国引进了班产100吨冷却肉分割生产线,从丹麦引进了班产10吨的肉制品加工生产线,同时新建260吨冷却排酸库,1000吨冷库以及日处理20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五厂的改造实现了向集团保证的“当年改造、当年投产、市场不丢、生产不减、安全如期完成改造任务”的承诺,也为集团再次对肉类板块的调整创造了条件。2006年第五肉联厂、怀柔肉联厂两厂共屠宰生猪125万头、销售额7.3亿元;2007年二商集团加大了肉类板块的调整力度,以第五肉联厂为龙头,组建成立了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又先后将京裕公司、南郊冷冻厂、第二肉联厂划归二商大红门直接管理,并于2007年4月,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改革开放使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诞生,改革开放使公司所属单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小作坊式的屠宰生产方式发展到今天拥有七个生猪屠宰基地、两个专业冷库、一个生猪养殖基地、一个油脂加工基地、一个牛羊生产加工基地、一条熟肉制品加工生产线,拥有设施一流的生猪屠宰、冷却肉分割生产线,并建有总容量为4万吨的冷藏库和设施一流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及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站;运输车辆达百余部,员工近5000人,公司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总资产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目前已形成集生猪屠宰、冷却肉分割、肉制品加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连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国有肉类加工企业,公司子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政府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主力军,是市政府实施“肉蛋菜放心工程”的重点企业。除了担负北京市场供应任务外,还担负中央以及北京市两级政府的猪肉储备任务。多年来,承担着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及北京市其他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供应任务。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了1989年戒严部队肉食品供应、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7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2003年“非典”期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及国庆“五十”“六十”周年等保障供应任务。
新起点上新跨越
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是做好今后各项工作谋划长远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站在企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跃。
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营造竞争新机制。2007年以来,我们坚持按照市政府和二商集团的要求,宁可亏损也要保证市场供应,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主渠道作用。在此期间,我们密切沟通,积极走访各大农贸市场、销售网点、生猪货源基地和供应商,最大限度解决问题,用真诚及优质的服务换取了各方经销商和供应商的支持。做到别人无猪我有猪,别厂有猪我厂有优质猪的货源储备,保证了公司屠宰、销售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产量、利润、上交税金三个同步增长,保证了产品质量、价格和群众信誉三个不变,这“三个同步增长”和“三个不变”,奠定了企业加快发展的基础。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构建企业新优势。食品安全离不开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为保证百姓吃上放心肉,公司系统所属企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自2002年开始,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QS、HACCP以及ISO2000:2005质量安全管理认证,2007年通过了“四标一体”认证。在抓食品安全工作上,企业坚持从源头抓起,重视生猪基地建设,加强生猪基地的管理。由于生猪养殖基地做到科学规范饲养,防疫工作不断强化以及产销之间密切合作,从根本上保证了生猪质量,从源头上确保了肉品的安全。在生产过程中,所属企业严格执行管理体系标准,严格检疫检验工作制度,进一步保证了肉制品安全。在各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多次的检查中,所属企业均未出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
坚持以强化品牌为重点,拓展外埠新市场。好的产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现在在屠宰行业,只要一提到“大红门”,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机遇,对外不断地加大宣传力度、展示“大红门”品牌实力,对内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坚持以精取胜。公司所属企业共有网点1200余个,销售量约占北京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产品还远销河北、内蒙古、天津、山西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外埠市场,为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做强做大做优企业,加快从区域型向全国知名型企业转型迈进。在全面实施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上,公司先后在河北安平、陕西蒲城、湖南益阳、河南开封、河北承德、河南驻马店、内蒙古呼伦贝尔、辽宁阜新建立了肉类屠宰加工基地。我们相信,随着公司全国终端渠道网络的逐步扩张与成熟,“大红门”品牌必将展开她的天使之翼,在品牌形象的提升以及渠道建设等环节实现质的飞跃。
2019年9月,首农食品集团以北京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对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实施吸收式重组,成立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全新的思路,催生了决策优势的整合,演绎为企业新的实力优势。公司将继续发扬开拓进取,永不服输的精神,坚持“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宗旨,同心协力、忘我工作,尽快使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早日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